一位亞洲女性人工智能工程師向歐洲哲學家提問:哲學家先生,對於眼前這部正在自我學習的機器,請問你可以直觀其本質,或者展開哲學沉思嗎?
哲學家摸了摸鼻子,回答:這個問題超出了知識論邊界⋯⋯
機器智能、演算法、大數據、雲技術、區塊鏈等技術的新興應用,不但猛烈地重新構造出當今社會的組織形態,更將那種僅作旁觀批判、捍衛思想純潔的傳統哲學家形象以數據洪流沖刷殆盡。
技術現實並非與人文現實無關。對於當代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感興趣的人們,可以期盼哲學家為他們提供什麼洞見呢? 究竟是這些問題不歸哲學家管,還是哲學家已失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?
或許作為一門古典學科的哲學已經過時,又或許哲學在當代現實條件下,亟待一次徹底革新,通向一種與機器智能時代相匹配的形上學。
如果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人們而言,「哲學思想」的發展水平仍舊由歐洲十七世紀的科學理性,十八世紀的認識論,十九世紀的辯證法,以及二十世紀作為關聯主義思想脈絡之末流的現象學所限定,那麼,這樣的思想因其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而註定是貧瘠、徒勞的。
哲學1001工作坊第七期以「機器智能時代的形上學」為主題,將圍繞以下問題啟動哲學革新:
(1)反省基於意識與對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而建立起來的歐洲哲學脈絡,為哲學設下何種限制,使其無法處理機器智能時代的現實問題?
(2)在二十世紀五〇年代,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基於其對形上學的反思,撰寫了多篇關於技術問題的論文,在機器智能時代,應該如何檢視這些思想?
(3)機器智能、演算法、大數據、雲技術、區塊鏈與自動社會,將「技術存在」的本體論問題突顯出來,當代形上學如何脫離關聯主義的限制,處理從技術物件到數碼物件的「存在」問題?
01哲學「技術人文實驗室」於11月成立。本工作坊為實驗室第一彈專題研習活動。歡迎對「機器智能時代的形上學」主題感興趣的朋友參加。工作坊總共六節,導師在每節會提供一小時講演和一小時理論文本導讀,文本由工作坊提供。
工作坊日程安排
參考文獻
導師簡介
黎子元,01哲學主編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哲學博士,研究課題為超驗唯物主義。09年以來從事文化評論和當代藝術策劃及教育工作,曾編有《測繪香港藝術地形——12間當代藝術機構訪談》。